包子文化About Us

首页 - 关于包天下 - 包子文化

名人和包子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15-9-10 8:03:20

康熙和豆腐包子
         豆腐包子是陕西宝鸡一种别具风味的素食小吃,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其制作考究、工艺严谨、形状整齐、色泽洁白、油辣浓香、清素味香。吃时先用手将包 底一捏,包口自然张开,那鲜香馅味立刻诱得你张口动舌,若再加入点辣子油,其风味则更加滋美,凡来宝鸡的客人,只要知其名,无不大快朵颐地品尝一番。
        这驰名的豆腐包子,说来还与清康熙皇帝有关联呢。据记载,公元1703年,康熙出征西北,经陕西路过宝鸡时,当时告老还乡的党崇雅阁老,就用当地有名气的 段家豆腐包子奉献康熙品尝,这对吃腻了山珍海味的康熙来说真是别具风味,于是特奖段家包子铺三角龙旗一面。“皇帝亲尝豆腐包子,且有龙旗为奖”的话语迅速 在当地传开来,使段家包子铺名声远播,誉满宝鸡山城。如今,这百年老店豆腐包子在陕西更加闻名遐迩。
 乾隆与五丁包子
        江苏扬州富春茶社的“三丁包子”是久负盛名的特产茶点,但据传“三丁包子”原为“五丁包子”改制而成,而“五丁包子”的创制却又是从清乾隆皇帝出题之中点化而来的呢。
        一次,乾隆皇帝下江南时路过扬州,久闻富春茶社点心大名,故特地亲临茶社品尝包子,并提出自己爱吃的包子是“滋养而不过补,味美而不过鲜,油香而不过腻,松脆而不过硬,细嫩而不过软”的五种标准。
        众厨师一听都面面相觑,唯有一位丁姓老厨师略思后说:“滋养莫过于海参,味美莫过于鸡肉,油香莫过于肥肉,松脆莫过于冬笋,细嫩莫过于虾仁,这五种配料各少用一点,就达到了‘补、鲜、腻、硬、软‘不过的标准。“于是,众厨师把海参、母鸡、肥肉、冬笋、虾仁加工成”丁点“,调入卤汁作馅做成包子。乾隆品尝后,果然点头称好,临走时还拂笺题下’天下一品‘四个大字相送。因这包子是用五种馅心,且又是丁厨师所创,故名’五丁包子‘”。
        后来,富春茶社为适应大众所求,于20世纪30年代,由面点师殷长山创制出了以鸡丁、笋丁、肉丁为馅心的“三丁包子”。其包子馅满且大,皮白松软,褶纹清晰,馅心肥嫩,咸中带甜,油而不腻,十分可口,令人喜食。
 慈禧与狗不理包子
        狗不理包子是名扬四海的天津三绝之一,迄今已有百余年历史。这种包子褶花均匀,整齐美观、皮薄馅香,肥而不腻,以其独特的风味驰名中外,博得广大食客的热情称赞,以致袁世凯、慈禧太后也迷上了“狗不理”。
        相传清光绪末年,当时武清县杨村镇有个少年叫高贵友,乳名“狗子”,少年生性倔强。14岁开始到天津侯家后刘库蒸食铺学徒,三年后手艺学成,与人在南运河 三岔口摆个包子摊。由于他手艺高超,对包馅配制尤为讲究,并用半发面制包子皮。做出的包子具有“长相好,有咬劲,满嘴香”的特点,因而大受顾客欢迎。 
        但他卖包子时只认顾客付钱取包,其他一概不理,久之。“狗不理卖包子——一概不理”系成口语。于是,“狗不理”即成了他的绰号,而后来的包子铺“德聚号” 反而被人忘却了。20世纪40年代,包子铺迁往天祥商场(今劝业场)后,正式定名为“狗不理包子铺”。随后又出现了“不吃狗不理,不算到津门”的赞语流行 于世。
        狗不理包子选料精细、制作考究、质量上乘,其特点:一是肉馅鲜嫩,用酱油调味不用食盐;二是皮薄馅大,暄软柔韧,馅心松嫩,口感有劲;三是小巧玲珑,形似 白菊,每个包子提褶16个以上。当年,袁世凯坐镇天津时吃过狗不理包子后,确感其味甚佳,于是特地买了几盒“狗不理”进京奉慈禧太后品尝。不想慈禧边吃边 叫好:“真香,真好吃。”此后,慈禧也常派人专程到天津去买狗不理包子解馋,并且还感染了一些大臣相互宴请狗不理包子。一时传为朝中食趣。
 梅兰芳与保定包子
        河北保定的包子,在旧时就很有名气。原来,保定包子用上等的“缘鱼儿”白面为面料,选取牛羊脊梁上肥嫩的鲜肉配成一半肉馅一半香菜,再浇上足够的现磨小香 油制成馅料,食之自然鲜香味美,胜于其他包子。不过保定包子声名远扬,还与京剧大师梅兰芳的喜食及宣传有关联呢。
        民国初年,直隶总督曹锟为了庆贺自己当上大总统,特地从北京请来京剧四大名旦之首的梅兰芳前来河北省会保定莲池唱戏。演出之余,梅兰芳想品尝一下保定的风 味小吃,以不虚此行。他和几友信步寻扑鼻香味来到包子铺,点了三盘热气腾腾的包子。
        梅兰芳用筷子夹起一个包子,透过光亮的皮儿隐约可见内面的肉丸,再一晃,那肉丸还能颤动。这一景象引得梅兰芳食欲大开,那鲜嫩的馅儿吃着实在是筋道,不知 不觉中三盘包子便被他们扫光。食后,梅兰芳很真诚地夸赞包子做得味道好,并特地请他去看自己演出的戏。当时:“梅兰芳吃包子请看戏”的新闻,在饮食界传为 美谈,使包子铺生意更加红火。
        抗战胜利后,梅兰芳还没有忘记保定包子,特地专门让人捎保定包子到北京,邀几同仁共品尝,这使得保定包子在北京便传开来。解放后,梅兰芳仍念念不忘保定包 子,再次请人从保定带回包子,与文艺朋友共庆新中国新生活。可见,保定包子还真的与京剧大师“缘分“不浅。如今,在保定包子铺,不但常听到梅兰芳品包子的 食趣,也还能听到那句口头老俗语呢。
 毛泽东与武汉汤包
        武汉汤包是有名的地方特色风味小吃,在清代就很有名气,后经厨师在面料和制作上进行了改进,使汤包色白、皮薄、馅嫩、汤鲜、花匀、无油腻感,从而形成了四 季美特有的小笼汤包。顾客吃时佐以姜丝、酱油、陈醋等,别具风味,十分诱人。
        武汉汤包在制作上是用“自然肥”发面,使汤包不吸油,不梗牙。制作时先将肉皮整烂做成肉冻,然后切碎拌进鲜肉、虾仁、蟹黄、鸡茸等馅里,上蒸笼时,皮冻遇热即化成汤,吃时鲜美无比。
        这正如清人林兰痴赋《汤包》时云:“到口难吞味易尝,团团一个最包藏。外强不必中干鄙,执热汤防手探汤”。这首诗突出描写了汤包内藏热汤,“到口难吞”且 易烫手的特点。因此,初次品尝时,要留意用筷子夹住汤包后,先咬破皮吸净包汁,然后再吃包子,否则会烫得大叫起来,以至油污衣袖。
        这一诱人的四季美汤包,不仅大众喜食,而且也是贵宾宴席上的佳肴。建国后,毛泽东主席曾因公务20多次驻留武汉,曾多次在有关人员的陪同下品尝汤包。特别 是中共八届六中全会在武汉召开期间,他还和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多次品尝汤包。